close

若說肥胖沒有造成自卑,可能是騙自己的話,尤其身處「完美」心態家庭。但真要說是外型和家庭教育造成自信心不足,也是太簡單的歸因。總之,人際互動是我很弱的一環。

 

拿捏應對進退,學習情感表達,幾乎是我整個學生時代的困擾,隨著接觸的人際關係池越來越大,所面臨的挑戰也越大。我以為出社會以後,那些人地不宜的自卑已成為生命養份,不會讓我陷入恐懼。

 

經歷過幾次人際關係裡「突然」來的批判和「檢討」,上一刻微笑以對,下分鐘就異常不耐,並且指稱那些問題都來自「我」。好幾次地被大肚的賜予「原諒」,對方必然帶有一種「忍耐」的神氣,總之,不必再談是結論,我很內傷。

 

相處一室必有爭端,對錯待論,即使很明顯的是我的錯或是對方的錯,總會有個鋪陳,總會要嘗試對話,但越過這些程序,被丟到「因為你,所以事情變糟」的邏輯裡,或者是「說你對總成了吧」,我很難接受。

 

這種心裡的轉折,糟到讓我產生人際互動的恐慌,所以有段時間,我不時的要道歉,不時的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每句話開頭都是「對不起」不是因為謙卑,是因為找不到對話的位置。

 

人們可以毫不在意對方心情的言行,代表的是失去其也不在意。但因為我很在意,比外表多更多倍的不能容忍失去,所以難受。該是一群人熱鬧出遊,轉眼變成你該被丟下的蕭瑟,再怎麼自得其樂,也知道原來這個團體裡只有你是外人;該共同承諾執行的行為,卻只有你被忽略再被強迫噤聲,再怎麼樂觀,也知道原來所有的「尊重和樂」都是表象。

 

很多年裡,大約是從我懂事以來,都在這樣的心結裡拉扯,多踏一步要為自己的突出抱歉,為自己的個性抱歉,把「都是我的錯」應用到極端,但其實本質的我並非如此,那是種假柔軟。不然就是虛張聲勢的強硬,也跟著強悍的說不在意,聳著肩說失去也無所謂,但老天都知道內在好痛。

 

我的性格與處理人際關係的模式,在這兩個極端裡擺盪,害怕失去所以什麼話都不敢講,害怕失去所以更強硬,兩樣都不太健康,兩種態度的源頭都是恐懼。然而,這麼多年下來,尤其經過這次的事,我發現,該會失去的就不會留下,也許要學習如何把話說的柔軟,但該說該做的,不應該為了害怕失去與衝突就噤聲。

 

我很高興有說出來了,也很難過原來怎麼努力都在原點,但誠實的將不滿說出來,並且面對失去,原來自在許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y 的頭像
    Kay

    Yichen's world

    K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