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Yichen

有段時間因研究案約訪僑生,目的在瞭解他們的人際網絡與生活。之後,將訪談內容打成逐字稿,給老師解釋意義。要得到有意義的答案,除了文獻與研究者的反思,多少涉及訪問者怎麼問,怎麼讓對方不因領錢而討好你說話,怎麼讓對方說出真話。

然而,對方話裡的真假卻難定論。人的想法與行為如此複雜,即便是自己,也未必能瞭解一二,更別說能清楚的向外人解釋。於是,在訪問中的觀察、實際參與其生活的見聞,也是另種研究途徑。若將對方的生命或團體生活視為靜止的狀態,所謂的研究者即為打破這種平衡的一方,但研究者卻想知道靜止狀態的意義。在其中的稜稜角角,實在是訪問者與受訪者/團體的華麗舞步。

研究者觀察/訪問後,必須要絞盡腦汁思考為什麼如此。我想如《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1]的作者所說的──

         「寫報告是件危險的事。一旦白紙黑字,它就變成田野採集成果,自有其生命。你無法想像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民族誌學者是全知博學、應付裕如、效率卓著的調查機器。人類學家卻都知道研究計畫根本是虛構小說,追根究柢,不過是開口要求:『我認為這個很有趣。能否賞些錢讓我去看看?』

若想更瞭解其中究竟,或只是想看看不一樣的世界的運作,你也可以看九把刀[2]《在甘比亞釣水鬼的男人》一文。你也會是人類學家。

2005/2/28

[1] 《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作者為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作者為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大英博物館民族誌學組附屬博物館館長。吾人私以其為「搞笑人類學家」。此書由商周於2002年初版。另,商周先前於2001年出版本書之前冊,《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2] 為網路作家,作品甚多,如《等一個人咖啡》、《月老》、《功夫》、《都市恐怖病》等等。前些新聞中所提之「阿拓」,即為其筆下男主角。個人網站為http://www.giddens.idv.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