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入門課程裡對主觀真實、客觀真實等等哲學上的概念,有相當長的解釋,如果搞不懂就背下來。這些概念的分析可以從「偏見」去討論。
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是客觀?什麼情況下又是主觀呢?如果秉除偏見後,是否就是代表客觀?偏見可以被發現,被完全排除的嗎?
前面兩個問題我還沒背完,因為考試大約還有一個月。第三個問題,我是想的模模糊糊的,考試大概不會考吧
!最後一個問題,雖然不是很瞭解,但是大部份都是提供一些處理的程序,讓人雖不中並不遠矣,應該還可以鬼扯個幾句。
有點是相當清楚的,人再怎麼努力的依某種標準做事,還是可能會有盲點,那是因為我們所身處的大環境,一如夏蟲不可語冰。除了這種不自覺的因素外,還有權力,會導致我們帶有色眼鏡,前陣子小說熱賣改編電影並且將作者推上十大名人榜的達文西密碼就是在說明這種情況。
自古新朝寫歷史就是常態,就算史家再如何秉筆直書,也脫離不了時代與政治權力的限制;史家還算好,起碼能透過文字表達一二,但以前寫文章的人是少數,多數的人民大字不識,這些人,幾乎沒有發聲管道,只能透過文人的眼睛被看被記錄。這就是時代限制。
大部份的意見沒有辦法完全呈現,也許有言論自由(因為國家太大管不到),但所說的話輕飄飄地沒有力道,有如在森林倒下的樹。這也是為何農民常是社會最弱勢的族群,因為他們沒機會用精緻的語言去說自己的問題,不論古代或是現代。
改變這種情況有個兩件事要做:第一是識讀能力,也就是教育,教育人們除聽說外也會看會寫,會發展疑問會問問題;其次,尊重與發揚各種族群的文化詮釋權,也就是發言權,能說也要有場合說,有場合說也要影響力,否則這個說就不具有意義。也就是說,除了上街頭跟call in外,人民應該有更多的表達方式,而那些表達方式必須是理性的,而不是情緒的發洩。
網路提供這項可能,讓有簡單識讀能力者,能說自己的話,寫百科全書。管道有了,但是參與的人不多,講的更明白點,台灣人不多。
目前在中文維基上活躍的以內地人不少,這還是在防火牆限制下的活力。中文維基需要各種不同的力量和聲音,特別是台灣人;這並不是要人去吵架的心態,而是我們不能放棄替自己說話的機會,不能放棄我們在這個環境下觀察且發表的權力;我們把網路當成是娛樂與找資料的地方,除了分享照片音樂跟軟體,我們很少分享知識。人多也許口雜,但是在一定討論程序的限制下,人多才能得到比較周延的思考結果。所以,請大家有空就去中文維基走走,找個小品詞條寫寫囉!
- Jun 17 Sat 2006 17:00
非常需要你們的力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