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則小品新聞喚起白頭宮女話當年,想當初在「最高學府」走跳前,小學同學盡責地帶我逛校園,首站景點就是圖書館旁的仇人坡雨傘墳場。

 

仇人坡是通往飲食集散的必經之路,本就大樓旁風大又因草山氣候說變就變,雨傘常毫不客氣立刻開花,壞掉的雨傘就會被丟棄在旁。成堆的壞傘,真可謂壯觀(這裡代表了山上戰友們與氣候作戰的斑斑血淚啊...

 

校園裡的風有多大呢?

山下若是多飄了點雲,山上大約就狂風,山下要是小雨,山上的雨就是打橫射。所以,在「最高學府」待越久的學生,冬季與雨季就熱烈擁戴雨衣或是防風雨大外套──台北人必備的晴雨兩用傘是無法通過考驗的。而且,在山上用過的傘,都像得了骨刺會變形。

 

當所辦工讀生時,我的兩大工作就是中午餐點和到行政大樓公文交換。可能是地形的關係,即使是晴天,路上也常刮來無名風,這時小工我就得要以身體感覺風勢,立即伸縮手中小摺疊陽傘,以免傘像阿尼一樣又掛了;要不就是弓起身子,減少風吹的面積。

 

一次又壞傘,發狠買了咱們MIT製號稱能抵強風的高貴折傘,在人人拿百元傘的時候,我花了400元,你看當時我有多怒。當天上山,傘就開花了。好在這傘可貴之處不在「保證不吹壞」,而是隨時恢復原狀,不管狂風暴雨如何摧殘,都可以在下一刻透過反方向的風勢,回復原狀,即便是被吹到快成直棍了,回到室內也不見變形。傘雖是吹不壞,但一點遮陽避雨的效果都沒有就是了。

 

在山上生活就是一種修行,風雨乍起時千萬不要正面衝突,校園裡蓋的亂中有序高高低低的大樓就是為了這種修行生活而設立的。要不時準備轉進身邊的堡壘,從其它出口精準直衝另一入口,以減少直接挑戰風阻的自討苦吃。同時,腳上功夫也不可偏廢,別以為建築物內就安全,雨滴像匪諜一樣四處都有,沒有即刻穩住下盤,就有扑街的可能。

 

這些眉角真是教我懷念啊~

對了,學校沒把這路叫仇人坡,反正大家也不記得「官方學名」。


註:附上網路影片佐證山上的天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y 的頭像
    Kay

    Yichen's world

    K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